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推荐16篇)

时间:2023-10-08 09:00:18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

2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

3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

4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4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

4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4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4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5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5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5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5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5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5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5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

5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5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5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

6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6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

6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

6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

6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

6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

6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

7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

三边 ?

7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

的一半 ?

7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

一半 L=(a+b)÷2 S=L×h ?

7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

如果ad=bc,那么a:b=c:d ?

7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

7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

(a+c+…+m)/(b+d+…+n)=a/b ?

7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

线段成比例 ?

7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7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

7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

8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二: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平方根

①算数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平方根是0

③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平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平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三: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四: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6篇

8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

8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

8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

8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

8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8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8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8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

8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

9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

9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

9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

9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

径的圆 ?

9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

平分线 ?

9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

9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

9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

10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10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

10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

10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

10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

10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

10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

10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

10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

对的弦是直径 ?

10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11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

的内对角 ?

111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

11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11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

11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

11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

11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

11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

11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

11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

12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

相等 ?

12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

12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

12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

12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

12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

③两圆相交 R-r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8篇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9篇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5.完全平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我现在已经大学二年级,距离高中时代稍久,可能以下叙述与真实情况稍有出入,但大致所想表达的宏观意思是相似的。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高一高二,甚至一直到高三上学期,我一直是数学从来没及格的水平,三四十分都很常见。

高三下学期伊始,我用一个半月时间系统自学了一遍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再一个半月时间做强化习题,熟悉各种题型的解法,与此同时,培养做题习惯,速度,心境。

到了高三末期,我的数学就没下过140分了。

我的体验是,越接近满分的时候,反而愈发觉得恐慌,愈发觉得自己渺小,整个过程心里十分矛盾。

因为我越来越发现,中学的数学原来是这么简单——甚至连数学这个称呼都称不上,都愧成为一门所谓的学科。

其所提供的都是十分道理简单的运算,

如果硬要说难,不如说是解体方法和解题习惯上培养的难。

它很难说是真正的数学,它不如说是利用数学一些最最基础最该普及的常识,来设计出各种各样对思维有开化效果的题目。

这种心境,有些类似于回想小学时学的奥数时的感觉。鸡兔同笼,将军饮马,作为心智尚浅的小学生而言,已经是可以值得膜拜很久的无上智慧。我那时常常因为奥数获得满分而沾沾自喜。

后来长大时才渐渐发现,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数学,是成年人设计的游戏,为了开化小学生的脑力。

不过,话说回来,我之所以能在高中时用比身边人快这么多的速度掌握了解题技能,小学时对奥数的兴趣可能也占一定的功劳,因为其本质都是有些相似的。

我高中没怎么太用心读书,同时我也是文科生,高考的成绩并不出色,但如果有机会,我很想接触高等数学教育,感受一下真正的数学,真正的学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

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1、平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其中是x1 ,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课本上讲的定理,你可以自己试着自己去推理。这样不但提高自己的证明能力,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还有就是大量练习题目。基本上每课之后都要做课余练习的题目(不包括老师的作业)。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方法的掌握都和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分不开的,因此.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听讲、阅读、探究、作业.听讲: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阅读:阅读时应仔细推敲,弄懂弄通每一个概念、定理和法则,对于例题应与同类参考书联系起来一同学习,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再动笔,做会一类题领会一大片,作业要认真、书写要规范,只有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好数学.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小的细节注意起,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把数学学好.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一、克服心理疲劳

第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就像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第二,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形成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并伴有愉快、喜悦、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大脑皮层抵制的消极情绪引起的`。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是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第三,要注意学习的多样化,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考生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二、战胜高原现象

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复习到一定时期时,往往停滞不前,不仅复习不见进步,反而有退步的现象。在高原期内,并非学习毫无进步,而是某部分进步,另外一些部分则退步,两者相抵,致使复习成效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因而使人灰心失望。当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遭遇高原期时,切忌急躁或丧失信心,应找出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在科学用脑、提高复习效率上多下功夫。

三、重视复习“错误”

如果在复习中不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缺陷和漏洞就会越来越多,任其下去,最终就会蚁穴溃堤。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出原因,不断复习错误。即定期翻阅错题,回想错误的原因,并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还可考虑再做一遍,以绝“后患”。错误原因大致有: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粗心大意带来的问题以及书写潦草凌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问题等,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考试时再犯同一类型的错误。

四、把握心理特点搞好考前复习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气质、性格、心理稳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考前复习。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来制订复习迎考计划,根据自己的心态来调整复习的进度,选择与运用的复习方式方法,使自己的考前复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1、课本不容忽视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都在学习新课,课本是大家都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复习资料。平时在学校的课堂上大家都会随堂记笔记,课本基本不会翻看,建议同学们在翻看笔记的同时,对照课本,把学过的知识点反复阅读、理解,并对照课后练习里的习题进行反复思考、琢磨、融会贯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重点例题也要着重记忆。

2、错题本

相信学习习惯好的学生都应该有一本错题本,把每次习题、作业、测试中的错题抄录下来,明确答案,找到错误原因,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薄弱点,经常拿出来翻看,遇到反复做错的题目,要主动和同学商量,向老师请教,彻底把题目弄懂、弄透,以免再犯同类错误。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平行线的判定

①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①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1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2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5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6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6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推荐16篇)】相关文章:

1.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推荐16篇)

2.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集锦5篇)

3.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