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

时间:2023-06-04 09:22:23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线索不清,前后颠倒混淆。由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历史部分的编排是按专题进行的,它将整个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均只用一个单元就加以浓缩概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虽能有所补充,但大多被教材所局限,导致学生在快速浓缩掌握几千年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并不牢固。而在接下来学习各专题时,又再次涉及到各个时期或朝代,造成了他们对历史时期的混淆,甚至有同学连中国古代史最基本的朝代先后都搞不清楚,所以经常造成朝代与事件、与人物,事件与内容等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例如填空题一般考查的均是学生极其熟悉的内容,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文件,确仍是错误百出,学生几乎将他所知道的所有文件均写了进去,却无法分清哪部文件属于哪个国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背诵,却未能加以理解记忆,虽将知识点背下来,却无法准确应用。

汉字基础不牢,别字错字成堆。无论在填空题还是综合题的答题中几乎每题都能批到学生的错别字,姑且不论一些比较冷僻的词,就是平时最常用的中国共产党的“党”,独立战争的“立”等一些最常用的字,错误率也不低,所以自然就在无形中让学生的答题准确率降低许多,令人非常惋惜。

缺少相应练习,解题能力缺乏。如果说填空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背诵,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话,那么选择和综合题中考查的必然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选择题:“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的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问其中‘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里对学生考查的就不只是他的历史知识的记忆了,而更多的考查了学生对一些历史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大部分初中生在这一方面明显缺乏,所以整个阅卷中这一题的错误率是极高的。从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在审题、解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加强和弥补就有待初中教师去探讨和解决了。

二、历史复习的捷径

化整为段背一背。众所周知,复习课最难的就是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文科,它必须建立在牢固的背诵上,如果没有扎实的背诵,即使能力再强,也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而枯燥的背诵却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那么,如何在45分钟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背诵效率呢?首先,应坚决杜绝整堂课布置完背诵任务后,教师就撒手不管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恐怕连10分钟的效率都达不到。其次,我采取把当堂背诵内容划分为一小段一小段,例如,一节课的背诵内容把它分为5段,每一段规定学生在5~10分钟内背完,同时在每一时段之前,先有教师或学生将要求背诵的内容加以分析,先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完,完成背诵后再由教师或学生互查背诵效果,这样的话就把一节45分钟的无聊背诵课变成了一段又一段的短时竞赛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提升了。第三,抓反复,虽然学生当堂已经完成背诵,但是往往会在背完后出现反复,为巩固记忆效果,在每次背诵下一课的内容时,我往往会给学生5分钟的巩固时间,以避免背完就扔的现象。

当然除了进行短时背诵,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趣味历史、史学新发现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由于所复习内容相联系的趣味性较强,一两分钟的小讲演可消除其复习一段时间后的疲乏,同时又能再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抓住重点写一写。虽说历史很长,知识点繁杂,但是作为初中历史,结合考试要求与每年热点,仍能抓住一些基础和重点知识,加以整理和精炼后再交给学生,必然会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到头来两头皆空的结局。当然这需要多位老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为之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幸而现在网络发达可以充分借鉴他人的成果再加以自己的改善才能取得成功。当然这一成果可以有老师直接印发给学生,也可让学生进行听写归纳,前者为学生节省了更多的复习背诵时间,后者却可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查漏补缺。在听写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记下,而自己熟悉的可以略写或直接不写,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复习状况,让自己的复习效率越来越高,需要背诵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增强它的成功感,并且还可以加强其错别字的训练,尽量避免许多学生会背不会写的现象。

精选习题练一练。基础知识掌握以后,所需要的就是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否则会背而不会做仍是空谈。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有限,在基础背诵上花费大部分时间后,解题训练所剩的时间极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其解题能力,就需要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可分专题(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能力与拓展题)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锻炼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每次训练下来,教师都要认真地阅卷,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再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掀起的)(P51-53)<运用>

1、总理衙门的设置: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欣等充任办事大臣。它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

3、口号:“

4、代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6、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工矿企业表见书52页)

A“自强”,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第一所:1861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

B“求富”,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第一所:1872年,李鸿章创建上海轮船招商局),以辅助军事工业;

C、兴办新式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学堂: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D、设立翻译馆; E、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F、创建近代海军(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代中期)。 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7、失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8、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作用):

①局限性既不能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也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灾难。)

②进步性:A、它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百日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P71-73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介绍“西学”,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4、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居于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5、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保国会。

6、内容(具体措施见书本P71页):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变法措施被废除,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前后仅有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

7、影响:A重要的影响)。B、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民”即资产阶级)。

8、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9、失败原因:①维新派没有实力,又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的又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说明通过变法使中国富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计划的成就

①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影响: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4篇

第9课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主要思想:仁、礼。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家: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辩证法思想)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墨子》

法家:韩非“法治”,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

儒家:孟子、“民贵”“君轻”。《 孟子》荀子,人定胜天。《荀子》

道家:庄子,无为而治。《庄子》

兵家:孙武(春秋)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孙膑(战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出现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

(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 主要方式:进行公私合营。

方法(手段):赎买。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6篇

第10课

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司法、军事;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三公九卿制。车同轨,书同文。小篆—隶书。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秦长城,连接秦赵燕城墙形成,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秦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7篇

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时代特征】

解放战争

自1945年8月重庆谈判开始,到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艰苦斗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1)政治较量: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使蒋介石发动内战处于被动地位。

(2)民心较量: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赢得了民心,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军事较量: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各个方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1)民族工业曲折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短暂春天”,涌现出张謇等著名实业家。但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民族工业的发展艰难曲折。

(2)社会生活: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3)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也发生了变革,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核心考点】

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的本质是假和平真内战,国共签订的文件是“双十协定”。

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标志着国共主力军队决战,最终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被喻为“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辽沈战役。

被誉为“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淮海战役。

被喻为“瓮中捉鳖”,解放华北的战役是平津战役。

为解放南京发起的战役是渡江战役。

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人民的支持。

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清末状元是张謇,他开办的工厂是大生纱厂。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辛亥革命之后,因封建制度受到冲击而得到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从而发展并进入“短暂春天”。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整体水平落后;主要在轻工业部门;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社会习俗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废除沿用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变法时期。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8篇

第4课

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孔子说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剥削制度。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形式上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的政治开始受到外来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直接: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南京条约是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割香港给英国,这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赔款是2100万元,不是白银而是西班牙银元,折合白银1512万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南京条约》签订仅仅是开始。最先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近代被迫开放和现代改革开放的区别:近代开放和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是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主权受到损害,以便利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现代改革开放是主权在中国,是为了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时间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都曾侵占过北京。

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八国联军中的“奥”指奥匈帝国,不是奥地利,当时还没有奥地利。而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是八国,而是十一国,多了比、荷、西三国,《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是“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洋务运动虽然向西方学习,但只是学习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良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是其失败的根源。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近代化和近代史的区别:近代化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领域开启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近代史是指现代史之前的历史,即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历史,时间是1840年—1949年。揭开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的京师同文馆,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近代化探索中,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探索的开启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9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西方政治制度。

孙中山先生没有亲身参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三民主义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为民国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府,其建立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高潮,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是20世纪中国经历的第一次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两次巨变指: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近现代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三大事件是: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相关文章:

1.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

2.初中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合集11篇)

3.初一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汇总7篇)

4.下册历史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实用7篇)